SCA 全新的 CVA 系統不僅僅是一張新表格,它代表了整個產業對咖啡價值溝通方式的重新思考。對於身處產業第一線的專業人士而言,這套系統的改變將直接影響日常工作流程、商業合約,乃至於對品質的定義。以下,我們將深入探討專業人士最關心的十大問題。

1. 為何要將描述性與情感性評估分開?這不會降低杯測效率嗎?

這個問題直指 CVA 系統最核心的變革,答案是:為了「避免偏見 (bias)」,進而提升評估的專業性與可靠性。雖然表面上看似增加了步驟,但其背後的設計,是為了解決過去系統中一個長期存在的根本性問題。

科學的基礎: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官測試

根據感官科學,評估一杯咖啡時,我們實際上在進行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智活動:

  1. 描述性分析 (Descriptive Assessment):這是一種客觀的分析品質測量 。它回答的是「
    這杯咖啡嚐起來像什麼?」的問題,例如判斷其風味強度或口感等級 。

  2. 情感性測試 (Affective Test):這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 。它回答的是「
    我有多喜歡它?」的問題,評估的是個人的接受度、偏好或喜好度 。

在 2004 年的舊版杯測表中,這兩種測試被混合在同一個流程中 。這導致了一個問題:杯測師的主觀偏好,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他對風味的客觀描述,反之亦然。例如,當一位杯測師不喜歡某種發酵風味時,他可能下意識地降低對其「風味」或「甜感」的評分,即使該風味的強度與甜感本身是存在的。將兩者分離,是為了確保客觀描述的純粹性,使其不受個人好惡的污染。

效率的考量:SCA 提供的「合併表格」方案

SCA 完全理解在真實的商業運作中,例如在產地進行大量的樣品篩選時,分開進行兩次杯測是「不切實際的」 。

為了解決效率問題,官方提供了一份「

合併價值評估表」 。這份表格允許您在一次杯測中,同時完成描述性與情感性評估。然而,官方也強調,使用合併表格會

損失一些辨別度,因為杯測師無法完全專注於單一的評估任務 。

合併評估的最佳實踐:如何最大程度降低偏見?

在使用合併表格時,為了盡可能地降低偏見風險,SCA 建議遵循一個特定的操作流程:以「區塊」為單位,先描述、再評分

具體來說:

您應該先完成「乾香氣」區塊的

描述性評估,然後立即完成「乾香氣」區塊的情感性評估。接著,再對「溼香氣」進行同樣的步驟,並依此類推 。

SCA 解釋,這種做法優於「先完成整張表格的描述性部分,再回頭完成所有情感性評分」,因為在完成每個區塊的當下,

品飲者的感官印象最為清晰,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。


 

將兩種評估分開,是 CVA 系統追求專業嚴謹性的核心體現。它承認效率與數據純淨度之間存在權衡。當情況允許時,分開評估是獲取最可靠數據的最佳方式;當效率優先時,合併表格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,但前提是必須遵循正確的操作流程,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可預期的偏見風險。


 

2. 我們該如何進行「校準 (Calibration)」?還是全部依賴偏好?

SCA 建議,應將產業過去慣稱的「校準」,更精確地理解為「對齊 (Alignment)」。兩者在新系統中的應用有所不同:

  • 描述性評估需要「校準」:在描述咖啡的客觀風味時,團隊成員應要針對強度量尺的使用,以及對描述詞的理解(如使用感官參考物)進行訓練與校準,以達成一致性。

  • 情感性評估追求「對齊」:在評估主觀喜好時,目標是與特定供應鏈或市場的偏好「對齊」。但當面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杯測師時,情感性評估的一致性就沒那麼重要。在這種情況下,更專業的做法是在描述上取得一致,並在情感上「尊重彼此有不同意見的權利 (agree to disagree)」。


 

3. 我現有的商業合約以舊版分數為準,該如何過渡?

這個問題觸及了團隊杯測的基石,而 CVA 系統對此提出了一個更精確、更具指導性的框架。簡單來說,我們需要同時理解並應用「校準 (Calibration)」與「對齊 (Alignment)」這兩種概念,因為它們分別對應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估任務。

一個根本性的轉變:從「校準」到「對齊」

首先,SCA 建議,我們應將產業過去籠統使用的「校準」,更精確地去理解。在嚴格的感官科學中,「校準」是指感官小組成員,在非常特定的規範下,被訓練能正確使用一套感官參考物。然而,一般的杯測團隊,並未被要求達到如此嚴格的程度。因此,SCA 認為「對齊 (Alignment)」是個更貼切的詞彙,用以描述杯測團隊在達成共識上的努力。

在新系統的框架下,這兩個詞彙被賦予了更清晰的任務:

描述性評估的目標:追求客觀的「校準」

在進行描述性評估時,我們的目標是達成客觀事實的一致性,這就需要嚴謹的「校準」。

  • 目標:確保團隊中的每一個人,都使用同一把「尺」來測量咖啡的客觀屬性。

  • 如何進行

    • 校準描述詞:團隊成員應透過感官參考物(如 CVA 文件中提供的嗅覺類別範例)進行訓練,確保當大家說到「果香」或「堅果/可可」時,腦中所想的是同一回事。

    • 校準強度尺:團隊應一同訓練如何使用 15 分的強度量尺,確保A成員所認知的強度「10」,與B成員的強度「10」之間,沒有巨大的落差。

校準的最終目的,是讓團隊能夠產出一份穩定、可靠、且不受個人好惡影響的客觀咖啡風味報告。

情感性評估的目標:追求脈絡化的「對齊」

在進行情感性評估時,我們處理的是主觀偏好,因此目標不再是追求絕對的一致,而是與特定脈絡的「對齊」。

  • 目標:確保評估者的主觀偏好,能符合特定商業情境或市場的需求。

  • 如何進行

    • 供應鏈內的「對齊」:這是最常見的情境。例如,一個生豆進口商的品管團隊,其任務不是只挑自己喜歡的咖啡,而是要去「對齊」他們主要客戶(烘豆廠)的偏好。他們需要深刻理解目標市場喜歡什麼樣的風味,並以此作為評斷「品質印象」的標準。

    • 跨文化、跨市場的「尊重差異」:當一個來自衣索比亞的生產者、一位日本的採購者,和一位美國的烘豆師同桌杯測時,他們對「好咖啡」的偏好很可能截然不同。在這種情況下,專業的做法並非強求分數的「對齊」,而是在客觀的描述性評估上達成共識,並在主觀的情感性評估上「尊重彼此有不同意見的權利 (agree to disagree)」

 

CVA 系統為團隊訓練提供了一個更清晰的藍圖。您的團隊需要:

  • 描述客觀風味時,進行嚴謹的「校準」,以確保數據的可靠性。

  • 評斷主觀品質時,進行有策略的「對齊」,以符合您企業的市場目標。

理解這一區別,將幫助您的團隊建立更高效、更專業的品管與溝通模式。


 

4. 「80分精品門檻」是否已過時?未來該如何定義合約中的品質標準?

這個問題觸及了精品咖啡商業運作的核心。簡單來說,「80分門檻」並非完全過時,但它已不再足以作為定義品質的唯一標準。在新系統的思維下,我們需要從一個「單點門檻」,轉向建立一個更立體、更精準的「品質矩陣 (Quality Matrix)」。

分數依然重要,但不再是唯一

首先,我們必須承認,分數作為一個快速區分品質高低的工具,其

功能依然存在 。一杯獲得 90 分的咖啡,在「品質印象」上,顯然比 80 分的咖啡更受評估者的青睞 。

然而,今日的精品咖啡市場,其價值構成遠比十年前複雜。隨著「處理法革命」的到來 ,以及市場對**可追溯性、生產者故事等「外在屬性」**的日益重視 ,一個單一的分數,已無法承載如此豐富的價值資訊。兩支同為 86 分的咖啡,一支可能是風味乾淨、花香優雅的經典水洗藝伎,另一支可能是風味狂野、充滿熱帶水果感的厭氧日曬,它們的價值與目標市場截然不同。

建立「品質矩陣」:未來合約的樣貌

因此,未來的商業合約,將會透過 CVA 系統的各個評估維度,去建構一個多面向的「品質矩GENE_TRUNCATED


 

5. 為何移除了「平衡性 (Balance)」,卻保留了「整體性 (Overall)」?

這個問題是許多資深杯測師在接觸 CVA 系統時最常提出的,它觸及了新舊系統在評分哲學上的根本差異。簡單來說,這個改變是為了修正舊系統中一個不合乎感官科學邏輯的設計,並讓評分架構更為一致。

揭開「平衡」的真相:一種主觀的美學,而非客觀的事實

在 2004 年的舊版規範中,「平衡性」與「整體性」的定位其實相當模糊。當時的理論是,兩者都在評估咖啡整體的感官互動,但**「平衡性」應該更「客觀」,而「整體性」則更「主觀」**。

然而,CVA 系統的開發團隊經過研究後得出了新的結論:平衡感,實際上與整體感一樣,都是一種主觀的、情感性的評分。文件中明確指出:「沒有所謂的『客觀』有平衡感的咖啡」。

我們可以這樣理解:

一杯在某些人眼中被評為「太酸」的咖啡,在另一群偏好明亮酸質的品鑑者眼中,可能卻是「非常平衡」的。平衡的定義,深深地與個人的味覺偏好、文化背景與品飲經驗掛鉤,它是一種主觀的美學判斷,而非可以客觀測量的物理事實。

「整體性」的全新角色:最終的、全面的品質印象

既然「平衡感」是一種主觀判斷,那麼將它作為一個獨立的「客觀」評分項,就顯得不合邏輯。因此,新系統做出了以下調整:

  1. 將「平衡性」融入「整體性」:SCA 強調,杯測師在評分時,仍然需要評估咖啡的平衡感,但不再是為它打一個獨立的分數,而是將其作為構成最終「整體性」分數的一部分。

  2. 重新定義「整體性」:在新系統中,「整體性」的角色變得更為重要且清晰。它是在完成所有其他分項評估後,對這支咖啡所有感官屬性所構成的、最終的、全面的情感性評分。它涵蓋了風味的協調性、餘韻的轉變、個人的偏好,以及——最重要的——那份主觀的「平衡感」。


 

移除「平衡性」,並將其概念融入「整體性」,並非是捨棄了對平衡的評估,而是將一個主觀的判斷,從過去被誤放的「客觀」欄位中,重新歸位到它真正所屬的「主觀情感」評估的最終環節。

這個改變,完美體現了 CVA 系統的核心哲學:嚴格地區分客觀的描述與主觀的評價,從而建立一個更科學、更嚴謹、也更誠實的咖啡價值評估體系。


 

6. 這套系統能用於評估羅布斯塔或特殊處理法(如厭氧)咖啡嗎?

這個問題對於需要評估日益多樣化咖啡樣品的專業人士至關重要。CVA 系統對不同品種與處理法的適用性,需要將「感官評估」與「物理評估」分開來看,前者具有高度的普遍性,後者則有其特定的侷限。

感官評估的普遍適用性

首先,SCA 官方對感官評估(描述性與情感性)的適用性非常有信心。

  • 品種適用性:雖然系統尚未在阿拉比卡以外的品種上進行官方測試,但 SCA 相信,描述風味與評斷喜好度的感官評估框架,可能也適用於其他品種,包含羅布斯塔與賴比瑞卡 。畢竟,一套描述香氣、風味、口感的語言,其核心是具有普遍性的。

  • 處理法適用性:這一點已有明確的測試結果。官方文件指出,CVA 的感官評估部分,已經在日曬或其他特殊處理法(如厭氧發酵)的阿拉比卡咖啡上測試成功

物理評估的明確侷限與其背後原因

目前 CVA 系統的主要侷限,來自於「物理評估」(生豆分級)的環節。

  • 根本原因:現行的物理評估程序,其方法與標準在很大程度上是參照 《水洗阿拉比卡生豆瑕疵指南》(The Washed Arabica Green Coffee Defect Guide) 。SCA 也坦承,該指南「
    只適用於水洗阿拉比卡豆,而不適用於目前的我們飲用的各種咖啡與後製方法」 。

  • 實際應用的衝突

    • 對特殊處理法:若您使用評估水洗豆的標準(如顏色、瑕疵定義)去檢視一支日曬或蜜處理的生豆,很可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。例如,日曬豆表面殘留的果膠或較深的顏色,在水洗豆的標準下可能被誤判為瑕疵。

    • 對不同品種:羅布斯塔生豆的大小、形狀、顏色,以及常見的瑕疵類型,都與阿拉比卡有顯著差異。直接套用為阿拉比卡設計的標準,會得出不公平且不準確的評估結果。

給咖啡專業人士的實務建議

  • 感官評估,請放心使用:您可以、也應該將 CVA 的描述性與情感性評估,應用於您工作中所接觸到的所有咖啡,無論其品種或處理法。這能幫助您的團隊建立一套跨越不同咖啡類型的、統一的內部溝通語言。

  • 物理評估,請謹慎使用或另尋標準:在 SCA 針對不同品項推出更完善的物理評估指南前,若您需要評估非水洗阿拉比卡的生豆,直接套用 CVA 物理評估標準的風險很高。更專業的做法是:

    • 註明脈絡:在使用時,明確記錄該樣品的品種與處理法,並在解讀結果時抱持高度彈性。

    • 參考其他標準:盡可能地去尋找並參考該品項(如精品羅布斯塔)在國際上既有的、更具針對性的分級標準。

總結來說,CVA 是一套仍在發展中的系統。其感官評估工具已相當成熟且具備廣泛適用性;而物理評估的侷限,則反映了 SCA 未來需要持續研究與擴展的方向,以更好地服務整個日益多元的咖啡產業。


 

7. 新的計分公式為何?其背後的設計邏輯是什麼?

好的,這就為您針對這個專業問題,進行更深度的撰寫。

 


 

7. 新的計分公式為何?其背後的設計邏輯是什麼?

CVA 情感性評估的計分公式,無疑是整個系統中最具技術性的部分。它或許看起來有些複雜,但其背後的每一個數字與運算,都蘊含著深刻的設計邏輯,旨在引導產業走向一個更科學、更誠實的評分環境。

公式拆解

首先,讓我們再次檢視這個公式:

S=0.65625∑i=18​hi​+52.75−2u−4d

  • S:四捨五入前的最終杯測分數 。

  • hi​:代表從乾香氣到整體性,8 個評分項目的 9 分制分數 。
    ∑hi​ 即為這 8 個分數的總和 。

  • u:不一致的杯數,每杯扣 2 分 。

  • d:有瑕疵的杯數,每杯扣 4 分 。

設計邏輯深度解析

這個公式的設計,主要基於以下三大核心邏輯:

1. 擴大表現區間,告別分數通膨

舊系統最大的問題之一,就是絕大多數精品咖啡的分數都過度集中在

80 到 88 分之間,SCA 認為這個區間「太窄了」 。新公式的設計目的,就是要

更廣泛地使用整個 100 分的量尺 ,將分數「拉開」,讓不同品質的咖啡能有更清晰的區隔。

2. 線性關係與全新的「79分基準線」

這個公式是一個

線性公式 ,其斜率 (0.65625) 與截距 (52.75) 是經過精密計算的,旨在建立一個清晰、可預期的分數轉換關係。這個線性關係由兩個關鍵的「錨點」所定義:

  • 中性錨點:如果一支咖啡的所有 8 個評分項都獲得 5 分(不高也不低的中性評價),其最終得分會精準地落在 79 分(假設無瑕疵與不一致) 。這意味著,
    「79分」在新系統中,是定義一支「標準、中規中矩」咖啡的全新基準線

  • 頂點錨點:如果所有項目都獲得 9 分(非常高的評價),其最終得分則會是 100 分

這兩個錨點確立了一條從「標準」到「卓越」的清晰評分路徑,讓每一個分數的相對位置都更具意義。

3. 專業性的防護機制:防止「反向杯測」

SCA 坦承,這個公式「可能很複雜,沒有辦法每次都用手算」 ,而這正是其設計的巧思之一。將複雜的公式從評分表上移除,其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

避免「反向杯測 (reversed cupping)」

「反向杯測」是指評估者憑直覺先為咖啡定下一個總分(例如,我覺得這支有87分),然後再反向推算出各個分項應該得幾分。這種做法違反了從細節到整體的嚴謹評估流程。新系統的設計,強制要求評估者必須專注於每一個獨立區塊的評估,由各分項的判斷,自然地匯總出最終的分數,從而確保了評分過程的專業性與誠實度。


 

8. 如果團隊對同一支咖啡的偏好不同,那它的「真實分數」是什麼?

SCA 在新版 CVA 系統中,對這個長久以來的產業難題,提出了一個非常明確且具開創性的觀點:咖啡從來都沒有,也不存在所謂的「真實分數」。

這個答案並非是為了迴避問題,而是代表著精品咖啡產業在認知上的一次深刻成熟。它要求我們從業者,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對「分數」的看法。

科學的基礎:承認「偏好集群」的客觀存在

過去,當杯測團隊出現分數分歧時,我們時常會試圖找出誰「不準」,或將離群的分數視為錯誤。然而,SCA 引用的前期研究發現,在評估同一批咖啡時,杯測師群體中客觀存在著「兩種截然不同的偏好集群」。

這項研究揭示了一個真相:偏好,本身就是一種主觀且多元的存在。在新系統的思維下,評分不會僅因為是離群值或不符合團隊的普遍偏好,就被捨棄。因為,偏好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。一杯咖啡對A杯測師來說,可能因其狂野的發酵風味而獲得 90 分;而對偏好經典風味的B杯測師來說,同樣的風味卻可能只值 75 分。這兩個分數都是真實且有效的。

商業的應用:從「尋找平均值」到「分析市場區隔」

理解了這一點後,企業在解讀團隊的杯測分數時,策略也應隨之改變。

  • 過去的做法:將所有分數平均,得出一個看似客觀的「平均分」。

  • CVA 提倡的做法:分析分數的「分佈狀態」,將其視為珍貴的市場數據。

一杯獲得兩極化分數(例如,團隊一半給 90,一半給 75)的咖啡,它真正的樣貌並不是「82.5分的中庸咖啡」,而是一支「風格強烈、受眾分明」的咖啡。這個分數分佈,正是在模擬這支咖啡進入真實市場後,可能會引發的兩極化反應。這份數據能幫助採購或銷售團隊,為這支咖啡找到最欣賞它的「偏好集群」,也就是最精準的目標市場。

專業的應對:在客觀描述中,尋求專業共識

那麼,當情感性分數出現分歧時,專業的杯測討論該如何進行?CVA 系統給出了清晰的路徑:回到客觀的「描述性評估」中,尋求共識

團隊的討論重點,不應是爭論誰的「分數」對,而是探討造成分數差異的「風味特徵」是什麼。例如:「我們都同意這支咖啡有顯著的『發酵』特徵(描述性共識),而A組非常喜歡這個特徵所帶來的複雜度,B組則認為它掩蓋了產區的純淨度(情感性差異)。」

這正是 SCA 所提倡的專業態度:在客觀的描述性評估上努力達成一致,並在主觀的情感性評估上「尊重彼此有不同意見的權利 (agree to disagree)」

總結來說,放棄尋找虛幻的「真實分數」,轉而分析真實存在的「偏好分佈」,並在客觀描述上建立團隊共識——這正是 CVA 系統為咖啡產業的專業實踐,所帶來的最深刻的思維轉變。


 

9. 身為生產者或賣方,該如何利用「外在評估」來創造價值?

對於生產者與賣方而言,「外在評估」不僅僅是一份需要填寫的表格,它更應該被視為一套強大的「價值溝通與市場行銷藍圖」。它徹底改變了過去單純依賴杯測分數的銷售模式,賦予您主動定義並展示咖啡多重價值的權力。

策略的轉變:從「被動等待評分」到「主動定義價值」

在舊系統中,賣方往往處於被動:寄出樣品,然後等待一個分數來決定咖啡的命運。CVA 系統透過「外在評估」,讓您能從被動轉為主動。您可以系統性地整理並呈現咖啡的所有潛在價值點,

更清晰地向潛在買方傳遞咖啡在各種意義上的價值

這意味著,您可以為您的咖啡建立一個獨特的「價值主張 (Value Proposition)」,吸引那些正在尋找特定屬性的買家。

如何打造您的「價值主張」:一份實戰指南

您可以利用「外在評估」的各個欄位,來策略性地強化您咖啡的市場吸引力:

1. 強化您的「身份識別 (Identity)」與可追溯性

  • 具體做法:請務必詳盡地記錄您的生產者名稱、莊園或合作社名稱、種植海拔,以及您所種植的特殊品種

  • 為何重要:SCA 的文件中引用研究指出,精品咖啡市場非常重視可追溯性與獨特的身份 ,而特定的品種與認證等資訊,已被證明「
    對品質有正面且顯著的影響」,並直接反映在拍賣會的價格上 。您的名字與您的品種,就是您最有力的品牌。

2. 突顯您的「製程創新 (Processing Innovation)」

  • 具體做法:如果您在處理法上進行了創新,例如厭氧發酵、二氧化碳浸漬、甚至是使用了特定的酵母菌種 ,請務必在「處理法資訊」中詳細說明。

  • 為何重要:當今市場正處於一場「處理法革命」中 ,獨特的處理法是創造特殊風味、實現價值差異化的關鍵。CVA 為您提供了一個正式的平台,去宣告並解釋您在製程上的專業與獨特性。

3. 展示您的「價值承諾 (Value Commitments)」

  • 具體做法:清楚列出您的咖啡所擁有的所有第三方永續性認證,例如公平貿易 (Fair Trade)、有機認證 (Organic)、或熱帶雨林認證 (Rainforest Alliance)

  • 為何重要:研究顯示,商業買家與終端消費者,越來越受到公平的農民價格、良好的勞工實踐,以及環境可持續性等因素驅動 。您的認證不僅是對品質的承諾,更是對永續價值的承諾,這對許多買家來說是必要條件。

最終目標:實現精準的「市場媒合」

當您提供了一份內容詳盡的「外在評估」報告,您就不再只是銷售一個分數,而是在銷售一個具有完整故事與特定屬性的產品。這能幫助您實現更精準的市場媒合。

正如 SCA CVA 所建議的,透過回應買家期望的「形象」,您甚至可以

判斷是否需要寄送樣品,或是將精力集中在其他更適合的潛在客戶上 。這不僅節省了您的時間與成本,更確保您的咖啡,能被送到最懂得欣賞其獨特價值的買家手中。


 

10. 對我的咖啡事業而言,採納 CVA 最大的商業優勢是什麼?

採納 CVA 最大的商業優勢,是讓您的企業從「單一維度的分數競賽」,轉型為「多維度的價值創造與溝通」。這不僅僅是一次工具升級,而是一次深刻的商業策略進化,其優勢體現在「對內營運」與「對外銷售」兩個層面。

對內:提升營運效率與品管精準度

在企業內部,CVA 提供了一套前所未有的、統一且精準的溝通框架。

  1. 建立共通的內部語言:CVA 為您的採購、品管、烘豆與銷售團隊,建立了一套共通的語言。當所有人都能依據標準化的「描述性評估」來討論風味,依據清晰的「情感性評估」來對齊市場偏好時,內部溝通的效率與準確度將大幅提升。

  2. 實現客觀的品質管控:您可以依據客觀的「描述性評估」報告,來設定產品的標準風味輪廓,不再依賴個人主觀的感受。這讓品質的穩定性與一致性,有了更可靠的監控標準。

  3. 提供清晰的訓練藍圖:透過「校準」描述性技能與「對齊」情感性偏好的清晰框架,您可以更有效率地訓練您的杯測團隊,確保團隊的評估能力能精準地服務於企業的商業目標。

對外:強化行銷力道與銷售成功率

在企業外部,CVA 是一套強大的行銷與銷售工具。

  1. 實現產品的價值差異化:在一個分數日益通膨的市場中,CVA 讓您能清晰地展示產品在分數之外的獨特價值。一份詳盡的「外在評估」報告(彰顯您的生產者故事、特殊處理法或永續認證)與「描述性評估」報告(證明其獨特的風味輪廓),是您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最有力武器。

  2. 達成精準的市場媒合:CVA 系統的核心,是幫助生產者或賣方「為他們的產品找到最有可能的市場」。您可以透過 CVA 的完整評估,清晰地了解您咖啡的所有屬性,並將其與特定買家尋求的「期望形象」進行媒合。這讓您不再需要大海撈針式地寄送樣品,而是能將資源集中在那些最懂得欣賞您咖啡價值的客戶身上,從而提升銷售效率與成功率。

  3. 降低商業交易風險:一份基於 CVA 多維度屬性(情感性分數 + 描述性輪廓 + 外在屬性)所簽訂的商業合約,其對品質的定義遠比依賴單一分數的舊合約來得精確。這將大幅降低貨物到港後,買賣雙方因對品質認知不同而產生商業糾紛的風險。


 

CVA 最大的商業優勢,是提供了一套更整體、更透明的評估框架,讓您能夠更公平地去發掘您咖啡的真實價值。它不僅是一個品管工具,更是一個策略性的商業工具,能幫助您深化內部管理、強化外部行銷,並在日益複雜的全球市場中,建立起更穩固、更具韌性的商業模式。


延伸閱讀:



 

相關咖啡學習:

 

更多咖啡學習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