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許多精品咖啡愛好者而言,手沖一杯香醇的咖啡,從磨豆開始便是儀式感的一部分。然而,當我們打開一袋生豆,或在烘焙前仔細審視時,偶爾會發現一些「不速之客」——小石子、乾燥的樹枝,偶爾還會發現晶石呢!超稀有,應該很珍貴🤩,小編都會把這些飄洋過海的珍貴晶石保留在小罐子中,期待致富的那一天,哈哈哈!

 

此時,你是不是一個疑問可能會浮上心頭:這些異物是品質問題嗎?它們會損害咖啡豆嗎?

答案是:在一定範圍內,咖啡生豆中存在少量異物是正常的現象。它們是咖啡從「樹上果實」到「袋中生豆」漫長旅程的縮影,而非品質低劣的絕對證據。只要這些異物被正確地清除,並不會損害咖啡豆本身的風味與品質。

 

異物從何而來?咖啡處理過程的自然痕跡

 

要理解咖啡生豆中異物的來源,我們需要回溯咖啡從農場到麻袋的整個處理過程。咖啡的生產是一個龐大且多步驟的農業活動,尤其在許多咖啡生產國,其作業方式仍高度依賴自然環境與人工操作。

  1. 採摘階段:
    • 人工採摘 (Hand Picking): 雖然人工採摘通常會確保只採摘成熟的咖啡櫻桃,但在快速作業下,偶爾仍會連同葉子、小樹枝或未成熟的果實一同摘下。
    • 機械採摘 (Mechanical Harvesting): 在巴西等大規模生產國,機械化採摘效率雖高,但無法像人工般精準辨識,因此混入樹葉、樹枝,甚至是被碾碎的石塊的機率會更高。
  2. 處理階段(Processing): 這是異物最容易混入的環節。咖啡櫻桃在採摘後需要經過一系列處理,以分離出咖啡豆並去除果肉。
    • 日曬法 (Natural/Dry Process): 這是最古老也最常見的處理法之一。咖啡櫻桃直接鋪在地上(如水泥地、磚地或非洲棚架)進行曝曬。在這個過程中:
      • 灰塵與泥土: 地面的曝曬環境容易讓灰塵、泥土附著或混入。
      • 小石子: 風吹、人工翻動(為確保均勻乾燥),或曝曬場地本身的不平整,都可能導致地面的小石子混入咖啡櫻桃中。
      • 樹枝與枯葉: 咖啡樹本身或周圍環境的樹枝、枯葉,可能在曝曬或翻動時掉落並混入。
      • 其他植物殘留: 周圍的雜草或其他農作物殘留。
    • 水洗法 (Washed Process) 與蜜處理 (Honey Process): 這兩種方法雖然在處理過程中會用到水,可以洗去部分泥土,但在櫻桃脫皮、發酵、乾燥(通常也在戶外進行)的階段,仍可能混入類似日曬法的異物,尤其是在乾燥階段。
  3. 乾燥與脫殼階段: 咖啡豆乾燥後,需要透過脫殼機去除外殼(羊皮紙層)。這個過程雖然有助於去除部分輕質雜質,但也可能因為設備問題或操作不當,導致機器零件脫落(極少見)或未能完全清除較重的異物。
  4. 分級與包裝階段: 在進入最終的出口環節前,咖啡生豆會經過多重篩選,包括風選機(利用風力吹走較輕的雜質)、比重分選機(利用密度差異分離輕重不同的物質,如石頭),以及人工手選。然而,即使經過層層把關,一些與咖啡豆大小、密度相近的微小異物仍可能「蒙混過關」,進入最終的麻袋中。

 

異物存在不損品質,但清除至關重要

 

了解到異物的來源後,我們可以明確指出:這些混入的少量異物,本身不會對咖啡豆的風味和品質造成損害。它們只是物理性的存在,而非化學性的污染。一顆與石頭一同包裝的咖啡豆,其內在風味並不會因此改變。

 

 

結語

 

咖啡生豆中出現少量異物,是大自然與農作過程的正常現象,也是咖啡從土地到杯中旅程的印記。這些「不速之客」本身並不可怕。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和處理它們。只要在烘焙前仔細篩選,將這些異物清除乾淨,咖啡豆的純粹風味依然能完美呈現,為我們帶來極致的感官享受。這也正是咖啡產業中,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、追求完美的體現。